父亲的模样,我说不上来,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,他就逝世了。这是后话,不用在此多说。我只能说,他是个“面黄无须”的旗兵,因为在我八九岁时,我偶然发现了他出入皇[详细]
2019-12-09 19:52梁漱溟一心向佛,未及弱冠便茹素,二十多岁仍不娶妻。父母屡屡催逼,他却一口拒绝。梁父沉潭后,梁漱溟开始研习儒学,但他认为,寻求婚姻之乐对他而言,乃是出于一种严格的道德责任。[详细]
2019-12-09 19:51七十岁的麦克尤恩未显老态,谈吐举止温文尔雅,可能由于他小说过于光怪陆离,当怀着各种揣测去看向现实中的麦克尤恩时,倒觉得他过分友好和平静。但是在聊天时,言谈中还是透露出他幽[详细]
2019-12-09 19:45当被问及缘何翻译这本诗集时,谢炯说她发现少有中国当代诗歌作品被翻译成高质量的英文诗,但中国作为诗歌大国,这些诗是应该得到西方诗坛关注的。她期许自己通过翻译,创作,使汉语得[详细]
2019-12-09 10:46作为2018年上海书展的系列活动之一,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、汪涌豪,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和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于8月19日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进行了一场以[详细]
2019-12-09 10:20这是底层人限中观照的上海。张爱玲借助保姆阿小身处后阳台的视角,呈现了上海的另一个面相,传达了张爱玲别样的上海体验。这是一个异质性的上海,是从公寓后阳台望出去的上海,更属于保姆[详细]
2019-12-09 08:00几千年过去了,在沧海之中我们读到他的诗篇,他给我们留下的,是一颗明珠。也许这颗明珠是由他的眼泪变成的,我们要体会这个珠泪的美丽和悲哀。“未许人笺锦瑟诗”,你不要随便用世俗[详细]
2019-12-09 08:13二十来岁时读红楼梦,可能只能和黛玉有共鸣,她的遭遇、性格、才情,能够很轻易触动读者内心的某一面;但当有了相对丰富的人生经历时,就能发现更多生命内涵,比如探春大气之余的沉稳[详细]
2019-12-09 10:55郑愁予出生于1933年,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许多人背井离乡、颠沛流离,郑愁予称自己是“抗战儿童”“内战少年”,很小时他的父亲作为军人去前线没了音信,在他五岁时母亲就带着郑愁予[详细]
2019-12-09 08:0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很多人虽然苦恼于工作无意义,却同时被岗位束缚着无法享受闲暇。既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,也没有足够空闲进行表达自我的创造,这也许是现代城市上班族的一大通病[详细]
2019-12-09 17:47与伟大的史诗巨作相比,“三言二拍”或许俗而小,但其内核同样是爱、恨、死亡与欲望。这样的题材在任何年代都闪闪发光,都是人性的追求。[详细]
2019-12-09 10:05在朱伟看来,余华的写作特点是“锋利”,砺乃锋刃,这锋利指他能锐敏切割出现实的断面,让人直视筋髓组织。好刀锋利不见血。余华喜欢用“力量”。他喜欢海涅的诗句:“ 生活是痛苦的[详细]
2019-12-09 16:00